三位灵师的目光落在我身上,带着期待,也带着审视。观星台的空气仿佛凝固了,蝉鸣声、风声、远处的溪流声,都消失得无影无踪,只剩下我胸腔里的心跳声,“咚咚”地敲着,像是在催促我做决定。
我看着灵童身上交织的三色光,忽然想起《五行养生法》开篇的话:“五行相生相克,方有天地万物;修行亦需兼容并蓄,方得道之全。”金能生水,水亦能润金;木能生火,火亦能暖木;土能载物,物亦能肥土。为何修行之路,非要在慈悲、坚韧、逍遥中选一条走到底?
“晚辈有一问。”我对着三位灵师深深一揖,“若持慈悲心,行坚韧事,守逍遥念,三者相融,算不算一条修行路?”
老和尚愣住了,捻着念珠的手停在半空;格桑的转经筒也慢了半拍;云游子却抚掌大笑:“好个三者相融!小家伙有点意思,比那些执着于门户之见的老古板通透多了。”
老和尚沉吟片刻,点了点头:“佛曰‘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’,慈悲为体,坚韧为用,逍遥为境,本就不矛盾。”
格桑也咧嘴一笑,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:“雪山有雪,也有阳光;苦行有苦,也有甘甜。你的想法,像我们藏地的转经道,绕着山转,却能看到不同的风景。”
三、三赠指路,灵童归窍
云游子笑着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,递给我:“这是贫道年轻时抄的《道德经》,里面有几处批注,或许能帮你悟‘逍遥’二字。”竹简入手温润,上面的字迹飘逸洒脱,果然有几分仙风道骨。
老和尚解下手腕上的菩提子串,放在我掌心:“这串珠子陪我念了三十年《金刚经》,赠你。念它时想想‘慈悲不是软弱,是明知有恶,仍愿向善’。”菩提子温润如玉,每颗上面都刻着个小小的“善”字。
格桑从怀里掏出块黑色的石头,石头表面光滑,像是被千万次抚摸过:“这是我从雪山上带下来的‘岗仁波齐石’,你摸它时能想起‘坚韧不是硬扛,是知道为什么扛’。”石头入手冰凉,却隐隐透着股温热,像是藏着雪山的阳气。
三位灵师送完东西,身影渐渐变得透明。云游子挥了挥拂尘:“修行如走路,别人指的是方向,脚还得自己迈。”老和尚双手合十:“阿弥陀佛,后会有期。”格桑对着我行了个藏地的礼,转身融入光网。
光网散去,桃木桩上的五色绸带恢复了平静,蝉鸣声重新涌来,却不再刺耳。我低头看着掌心的竹简、菩提子和岗仁波齐石,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——原来真正的指引,不是逼你选一条路,而是告诉你每条路都有风景,关键是要走出自己的样子。
灵童在我面前拍了拍手,身形渐渐缩小,化作一道流光,重新沉入丹田。这一次,他不再变幻形态,就以那三色交织的模样,坐在五兽灵息中央,像个小小的主宰。丹田内的混沌气团彻底散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旋转的太极图,灵童坐在太极眼上,五兽灵息沿着阴阳鱼的纹路缓缓流动,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。
我试着内视,能清晰地“看”到灵童在丹田打坐,青龙为他挡去燥气,朱雀为他送来暖意,白虎为他守护门户,玄武为他滋养根基,麒麟为他铺就气场。每当我生出慈悲之念,灵童的赭黄色便亮一分;生出坚韧之心,绛红色便深一层;生出逍遥之意,月白色便透几许。
“这才是‘出种’的真谛吧。”我喃喃自语,《五行养生法》说“灵童归窍,元神得寄,此后修行,便如舟有舵,车有轮”,原来灵童不是让我选一条路,而是帮我把每条路都走得更稳。
西、夏至悟道,前路初明
我缓缓站起身,活动了一下筋骨,骨节发出一连串清脆的响声,像是积压了许久的郁气都散了。颈间挂着菩提子串,掌心握着岗仁波齐石,怀里揣着《道德经》竹简,只觉得浑身轻快,连观星台的酷热都成了滋养阳气的良药。
抬头看天,日头己过中天,影子缩成一团,贴在脚边。远处的山林绿得发亮,溪流反射着金光,农人的吆喝声顺着风飘上来,混着蝉鸣,竟像首自然的歌谣。我忽然明白,云游子说的“观天地运转”,或许就是要在这些寻常景象里悟道理——蝉鸣一夏,却要在地下蛰伏数年,这是坚韧;溪水不争,却能穿石破岩,这是逍遥;农人耕耘,不问收获,这是慈悲。
从怀里掏出《五行养生法》,翻到“出种”篇的末尾,有几行小字是先前没注意到的:“夏至出种,灵童显像,非为择师,实为明心。心明则道显,此后当于处暑‘养灵’,采秋露之精,聚五兽之息,助灵童长养,待冬至‘通神’,方可见天地真容。”
处暑,还有两个月。养灵,采秋露,聚兽息,听起来不难,可秋露之精该怎么采?是清晨的草露,还是叶尖的雾珠?五兽之息又该如何聚?是让它们合力,还是轮流滋养?
冬至的“通神”更是玄妙,“见天地真容”,是能看到山川的脉络,还是能听到日月的呼吸?
无数疑问在心里冒出来,却没有半分烦躁。就像灵童说的,路要一步步走,夏天过了是秋天,秋天过了是冬天,修行也一样,出种之后有养灵,养灵之后有通神,急不来。
我走到青龙石像前,用岗仁波齐石轻轻敲击它的翠玉,石像发出“嗡”的一声轻响,像是在回应我。又走到朱雀石像旁,将菩提子串贴在它的朱砂纹路处,纹路竟泛起淡淡的红光。最后在麒麟石像前翻开《道德经》,竹简的字在阳光下泛着光,与石像的黄玉交相辉映。
下山时,脚步踩在石阶上,发出“笃笃”的声响,与丹田灵童的呼吸相合。路过山涧时,我弯腰掬了捧水,水映出我的影子,眉心竟有个淡淡的三色光点——那是灵童的气息透了出来。
远处的兴国寺传来晚钟声,“咚——咚——”,一声比一声悠远。我知道,从这个夏至开始,我的修行之路才算真正铺开,路上有慈悲的花,有坚韧的石,有逍遥的风,而灵童,就是那个陪我看风景的伙伴。
两个月后的处暑,又会有怎样的故事?秋露里藏着什么秘密?五兽灵息聚在一起,能养出怎样的灵童?
我不知道,但我知道,只要跟着心走,跟着灵童的指引走,每一步都会有惊喜。就像这夏至的蝉,明知生命短暂,也要放声歌唱,因为它们知道,夏天就是用来绽放的。
我的修行,亦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