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答应你。”周至紧紧回抱她,“这辈子都不会丢下你。”
傍晚,他们来到西昌火车站。夕阳把铁轨染成金色,站台上人声喧嚷。托运汽车的手续早已办好,车牌号登记完毕,车被缓缓推进货运车厢。
软卧车厢在第三节。乘务员验过票,领他们进了包厢。上下两层铺位整洁干净,窗帘是淡蓝色的格子布。
“第一次坐软卧?”周至笑着问。
麦小苗点头:“以前最多坐硬座,挤得腿都伸不开。”
“以后多的是机会。”周至帮她放好行李,“等公司上了正轨,咱们坐飞机出差都是常事。”
晚饭是在餐车吃的。简单的两荤一素,外加一碗汤。麦小苗吃得香,连饭粒都没剩。
回车厢的路上,她忽然说:“你说我们要不要在凉山收一批学生?高中生也好,职校生也罢,教他们基础化学和机械知识,将来可以直接进实验中心当助手。”
周至眼前一亮:“这主意好!比从外面招人强。本地孩子熟悉环境,稳定性高,而且更容易产生归属感。”
“我可以负责培训。”麦小苗认真道,“我在师范学的就是教学法。”
“那就这么说定了。”周至握住她的手,“你来做实验中心的第一任教育主管。”
晚上九点多,列车准时启动。窗外的城市灯光渐次后退,最终隐入黑暗。麦小苗靠在铺位上看书,台灯的光照着她的睫毛,在脸上投下细密的影子。
周至躺在上铺,听着车轮与铁轨撞击的节奏,思绪翻涌。
他知道,这一趟西昌之行收获远超预期。不仅拿到了地方政府的明确支持,还初步构建了实验中心的战略框架。更重要的是,他和麦小苗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了。
但他也清楚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回到成都后,他要立即着手三件事:一是整理磷酸铁锂与凝胶电解质的技术整合方案;二是联系蓝天阳光集团的技术团队,启动联合研发协议;三是撰写实验中心建设可行性报告,争取尽快立项。
此外,他还得抽空去一趟北京??中科院物理所最近在固态电解质方面有些新动向,虽然距离实用还很远,但必须提前布局。
闭上眼,他脑海中浮现出一幅蓝图:十年之后,中国西南大地上崛起一座新能源小镇,工厂林立,科研楼群星罗棋布,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穿梭其间;电动大巴满载工人进出厂区,光伏电站与储能站连成一片,夜晚灯火通明却不耗一滴油。
而这一切的起点,就是今天这块“洪武二十年”的条石,这口老井,这场红蜻蜓的歌声,以及麦小苗在他怀里的体温。
列车驶入隧道,一片漆黑。
周至却感觉心中明亮无比。
第二天清晨,列车抵达成都东站。天刚蒙蒙亮,站外已有早市摊贩支起锅灶,蒸腾着包子馒头的香气。
周至拖着行李箱,一手拎包,一手牵着麦小苗走出车站。
“回家了。”麦小苗深吸一口气。
“嗯,回家。”周至微笑。
一辆黑色桑塔纳停在路边,吴仁中摇下车窗:“等你们半天了!赶紧上车,所里来电,说是北京那边有急事找你!”
周至心头一紧:“什么事?”
“不清楚,只知道是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打来的专线,点名要跟你通话。”
周至和麦小苗对视一眼,迅速上车。
桑塔纳发动,汇入晨流。
朝阳升起,照亮整座城市。
而在周至的背包夹层里,那张写着“技术可以跨越时代,但人心不能脱离土地”的纸条,正静静躺着,如同一枚种子,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