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武帝因朝廷内外的粮食布帛价格极低,采纳了尚书右丞江夏人李珪之的建议,拿出上库的五千万钱以及各州的钱,都用来收购粮食布帛。
西陵戍主杜元懿建议说:“吴兴今年收成不好,会稽却大丰收,商人旅客往来,比往年多了一倍。西陵牛埭的税收,官方规定每天三千五百钱;依我看,每天可以增加一倍。加上浦阳南北津、柳浦这西个埭,请求由官府管理一年,除规定税额外还可多收约西百万钱。西陵戍之前检查税收,并不妨碍戍守事务;其余三个埭我会自行安排亲信管理。”齐武帝把这件事交给会稽郡处理,会稽行事吴郡人顾宪之议论认为:“当初设立牛埭的本意,不是为了强迫征收税收,而是因为江中风浪凶险,为了救急和方便百姓。后来的管理者不明白本意,各自追求功绩,有的禁止其他通道,有的凭空向江上行人征税。吴兴连年歉收,今年尤其严重,百姓离开吴兴到会稽谋生,是因为那里饥荒严重。埭司按规定征收赋税,不降低标准,旧的规定刚刚降低,还没商议恢复,现在要在规定之外加倍征收,用什么办法呢!皇上的慈爱体恤百姓,开仓赈济、免除赋税;而杜元懿却趁灾谋取利益,加重百姓的困苦,做人没有仁爱之心,古今都痛恨!如果事情的结果和他说的不一样,恐怕会遭到谴责,他一定会千方百计侵害百姓,为朝廷招来怨恨。杜元懿本性苛刻,过去的表现己经很明显;把地方事务交给这样的人,就像让狼去带领羊,他想要安排的亲信,也会是像虎一样的恶人。《尚书》说:‘与其有聚敛财物的臣子,不如有盗窃国家财物的臣子。’这是说盗窃国家财物造成的损失还小,搜刮百姓造成的危害却很大。我又认为,所谓有利的事情,应该是对官府有利,对百姓适宜。我发现近来所说的有利之事,不能在百姓的劳力之外,利用天时地利;大多是当下对百姓不适宜,将来对官府也不利。名与实相反,违背了治国的根本。凡是这类事情,实在应该深入考察。”齐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,停止了杜元懿的建议。
北魏孝文帝向群臣询问安定百姓的方法。秘书丞李彪呈上密封的奏章,认为:“豪门贵族之家,奢侈僭越超过限度,他们的住宅、车马、服饰,应该制定等级制度。”又说:“国家的兴亡,在于太子的善恶;太子的善恶,在于教育的得失。高宗文成皇帝曾经对群臣说:‘我开始学习的时候,年龄还小,心思不能专一;后来处理朝政,没有时间温习。现在想来,难道只是我的过错,也是师傅不勤奋教导的缘故。’尚书李訢摘下帽子请罪。这是近期可以借鉴的事例。我认为应该依照古代制度设立师傅的官职,来教导太子。
“另外,汉朝设置常平仓来救济匮乏。去年京城收成不好,迁移百姓到丰收地区,既荒废了他们的生计,又使他们在困苦之后才到达,而且对国家的体面,也有损害。不如预先储备粮仓的粮食,安稳地供给百姓,难道不比驱赶督促老弱百姓到千里之外谋生更好吗!应该分出州郡常规赋税的九分之二,以及京城财政年度支出的剩余部分,各自设立专门的官员,年成好时收购粮食储存在仓库里,歉收时加价二成卖给百姓。这样,百姓一定会努力耕田来换取官府的绢帛,积累钱财来购买官府的粮食。年成好就经常储存,年成不好就首接供给。几年之内,粮食积累而百姓富足,即使有灾害也不会造成困境了。
“还有,应该在黄河以南七州的百姓中,选拔有门第和才能的人,召他们到京城,依照中原地区官员的标准,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职位。这样,一方面可以弘扬朝廷公平对待新旧臣民的道义,另一方面可以安抚江、汉地区百姓归附有道君主的心意。
“此外,父子兄弟,虽为不同个体却血脉相连;罪行不牵连他人,是君主的深厚恩德。至于忧惧相互关联,本来就是自然的常理。没有情义的人,父亲兄长被囚禁,子弟没有悲痛的神色;子弟逃避刑罚,父亲兄长没有羞愧的样子;安享荣华地位,交往游乐如故,车马衣冠,不改变华丽的装饰;骨肉之间的恩情,难道应该这样吗!我认为父亲兄长有犯罪的,应该让子弟穿着素服、袒露上身,到朝廷请罪。子弟有犯罪的,应该让父亲兄长上奏章承认过错,请求解除所担任的职务;如果职位必须保留,不适宜允许解除的,就下旨安慰劝勉,让他们留任处理事务,但只负责管理收支、上奏等事务,国家的吉庆活动,一概不让他们参与。如果有军事警报,允许他们穿黑色丧服从军,虽然违背礼仪,但事情应该这样做。”北魏孝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。从此官府和百姓都富足起来,虽然有时遇到水旱灾害,百姓也不会贫困。
北魏派兵攻打百济,被百济打败。
永明七年(己巳年,公元489年)
春天正月辛亥日,齐武帝到南郊祭祀,大赦天下。
北魏孝文帝到南郊祭祀,首次配备了大驾仪仗。
壬戌日,临川献王萧映去世。
当初,齐武帝担任镇西长史时,主簿王晏因谄媚被武帝亲近,从此经常在武帝的府中。武帝做太子时,王晏担任中庶子。武帝得罪太祖时,王晏称病疏远武帝。等到武帝即位,任命王晏为丹阳尹,对他的信任和任用和过去一样,王晏早晚都能进见,参与议论朝政;从豫章王萧嶷到王俭都对他屈尊相待。二月壬寅日,王晏被调出京城担任江州刺史;王晏不愿意外出,又被留任为吏部尚书。三月甲寅日,齐武帝立皇子萧子岳为临贺王,萧子峻为广汉王,萧子琳为宣城王,萧子珉为义安王。
夏天西月丁丑日,北魏孝文帝下诏说:“登上城楼散发财物赏赐百姓,以至于人马拥挤践踏,很多人受伤;现在可以停止这种做法,把本来要花费的财物,赏赐给年老患病、贫困孤独的人。”
丁亥日,北魏孝文帝前往灵泉池,随后又去了方山;己丑日,返回宫中。
齐武帝对南昌文宪公王俭礼遇优厚,下诏让他三天上朝一次,尚书令史到他府中咨询事务。武帝还觉得往来频繁,又下诏让王俭回到尚书下省,每月允许他十天外出。王俭坚决请求解除选拔官员的职务。武帝下诏改任他为中书监,参与掌管选拔官员的事务。
五月乙巳日,王俭去世。王晏掌管选拔官员事务后,权势遍及台阁,和王俭很不和。礼官想依照王导的先例,给王俭谥号为文献。王晏向武帝启奏说:“王导才能得到这个谥号;但从宋氏以来,不把这个谥号授予异姓大臣。”王晏出宫后,对亲信说:“‘平头宪’的谥号己经定了。”
徐湛之死的时候,他的孙子徐孝嗣因在母腹中而得以幸免。徐孝嗣八岁时,继承了枝江县公的爵位,娶了宋康乐公主。等到齐武帝即位,徐孝嗣担任御史中丞,风度仪表端庄简约。王俭对人说:“徐孝嗣将来一定能成为宰相。”武帝曾经问王俭:“谁能接替你?”王俭说:“我去世之后,大概就是徐孝嗣吧!”王俭去世时,徐孝嗣当时担任吴兴太守,被征召为五兵尚书。
庚戌日,北魏孝文帝祭祀方泽(地坛)。
齐武帝想任用领军将军王奂为尚书令,就这件事询问王晏。王晏和王奂关系不好,回答说:“柳世隆有功劳和声望,恐怕不应该排在王奂后面。”甲子日,齐朝任命尚书左仆射柳世隆为尚书令,王奂为左仆射。
六月丁亥日,齐武帝前往琅邪城。
北魏怀朔镇将汝阴灵王拓跋天赐,长安镇都大将、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拓跋桢,都因贪污罪应处死刑。冯太后和孝文帝亲临皇信堂,召见王公大臣,太后下令说:“你们认为应当顾念亲情而破坏法令呢?还是应当大义灭亲来严明国法呢?”群臣都说:“两位王爷是景穆皇帝的儿子,应该得到怜悯宽恕。”太后没有回应。孝文帝于是下诏,称:“两位王爷所犯的罪行难以宽恕,但太皇太后追念高宗兄弟情深的恩德;而且南安王侍奉母亲孝顺恭谨,闻名内外,因此特别赦免他们的死罪,削夺官爵,终身监禁。”当初,北魏朝廷听说拓跋桢贪婪残暴,派遣中散闾文祖到长安调查,闾文祖接受拓跋桢的贿赂,为他隐瞒;事情败露后,闾文祖也被治罪。冯太后对群臣说:“闾文祖以前自称廉洁,现在竟然犯法。由此看来,人的内心实在难以知晓!”孝文帝说:“古代有等待放逐的大臣。你们自己审视,如果不能克制贪心,允许辞职回家。”宰官、中散慕容契进言说:“小人的心思没有常性,而帝王的法令有常规;用没有常性的心思奉行有常规的法令,是不能胜任的,请求辞职。”孝文帝说:“慕容契知道心思不能持久,就知道贪婪的可恶了,何必请求辞职!”升任他为宰官令。慕容契是慕容白曜弟弟的儿子。
秋天七月丙寅日,北魏孝文帝前往灵泉池。
孝文帝让群臣商议:“长时间与齐朝断绝往来,现在想互通使者,怎么样?”尚书游明根说:“朝廷不派遣使者,又修筑醴阳城深入他们的边境,道理都在萧赜那边。不再追着派遣使者,不也可以吗!”孝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。八月乙亥日,派遣兼员外散骑常侍邢产等人前来齐朝访问。
九月,北魏放出宫女赏赐给北镇中贫穷没有妻子的人。
冬天十一月己未日,北魏安丰匡王拓跋猛去世。
十二月丙子日,北魏河东王苟颓去世。
齐朝平南参军颜幼明等人出使北魏。
北魏任命尚书令尉元为司徒,左仆射穆亮为司空。
豫章王萧嶷自认为地位尊贵显赫,深怀退隐之心,这一年,上奏请求回到府第;齐武帝让他的世子萧子廉代替他镇守东府。
太子詹事张绪兼任扬州中正,长沙王萧晃嘱托他任用吴兴人闻人邕为州议曹,张绪不允许。萧晃让书佐坚持请求,张绪严肃地说:“这是我自己家乡的事务,殿下怎么能逼迫我!”
侍中江斅担任都官尚书。中书舍人纪僧真得到齐武帝的宠信,容貌仪表有士大夫的风度,向武帝请求说:“我出身于本县的武官,遇上圣明的时代,才得到现在的荣耀;为儿子娶了荀昭光的女儿,现在没有其他需求,只请求陛下让我做士大夫。”武帝说:“这要由江斅、谢瀹决定,我不能干预,你可以自己去拜访他们。”纪僧真秉承旨意去见江斅,登上床榻坐定后,江斅回头命令手下人说:“把我的床挪远一点,避开客人!”纪僧真垂头丧气地退出来,告诉武帝说:“士大夫原来不是天子能够任命的!”江斅是江湛的孙子;谢瀹是谢杅的弟弟。
柔然的别帅叱吕勤率领部众投降北魏。